这里是全德国最大的“无车化”住宅区,但是……
“花园城”皮斯特里茨在百年前诞生之初便是一个具有革命性的建筑项目,作为全德国最大的无车化住宅区,即便在今天看来它也依然领先于时代。然而这个社区如今却面临着威胁。
作者:尤利乌斯·卢卡斯(Julius Lukas)
🏡🏡🏡
维珀家的浴缸几乎占据了浴室面积的一半。阳光透过窗户照进小小的房间,把一切都浸在明亮的乳白中。“今天看来这么一个浴缸并没什么特别,”萝丝玛丽·维珀(Rosemarie Wipper)一面说着,一面带我参观她所住的联排别墅。从1997年起,她和丈夫克劳斯就一直住在这里。“但在那时有这么一个浴缸是件很了不得的大事。”她说。
这位七十五岁的老妇人所说的“那时”指的是1919年。当时一战刚刚结束,位于路德城维滕贝格(Lutherstadt Wittenberg)附近的皮斯特里茨(Piesteritz)的城郊地带兴建起一片新型住宅区——皮斯特里茨“花园城”。它是自1916年起专为附近液氮厂的工人所建造。建筑师奥图·鲁道夫·萨维斯贝格(Otto Rudolf Salvisberg)的意图是打造一片亲近自然、集福利住宅和功能性房屋于一体的住宅区,以此实现工作、休闲和居住的统一。这个原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包豪斯的设计理念,但萨维斯贝格早在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创建其赫赫有名的设计学院之前就已通过“花园城”项目使之付诸实践。
不确定的未来
这种领先于时代的进步性在维珀夫妇所在的住宅区一直延续至今。即便在建成一百年后,别名皮斯特里茨工厂住宅区的“花园城”仍显得十分前卫。这片已被列为文物保护对象的区域是全德国最大的无机动车住宅区,星罗棋布的花园和绿地使其成为了不折不扣的城市绿洲,同时它也是一房难求的黄金宝地。然而”花园城“不仅仅是人们趋之若鹜的梦中家园,它同时也在面临着威胁。这个历史悠久,拥有363栋房屋的老社区如今成为了地产大鳄的投资目标,前不久刚刚经历了新一轮的产权变更。新主人将对这片区域将作何规划还是个未知数。
“花园城“的何去何从也是维珀夫妇家咖啡桌上讨论的话题。这间位于联排别墅最底层的起居室虽然格局紧凑,却也布置得舒适温馨。坐在咖啡桌旁的还有赖因哈特·莫尔博特(Reinhardt Mörbt),维珀夫妇的社区邻居和老友。“一百年前能住上这样的房子绝对算得上奢侈了,”莫尔博特说,“搬到这里来的工人们以前用的都是那种在院子里简单搭盖起来的旱厕,上厕所的时候得穿过整个院子。”拥有一套带浴缸的卫生间、电灯和花园的住宅“在那个时代可以说相当时髦,是所有人都梦寐以求的。”
莱因哈特·莫尔博特同样也是这个昔日的工厂住宅区的老居民 | 图片:© 尤利乌斯·卢卡斯
为什么这样一个颇具革命性的住宅区恰恰建在了皮斯特里茨这个弹丸之地呢?这要从诞生于一战期间的液氮厂的历史讲起。当年由于英国对德国实施海上封锁,德国人无法再像以前一样从智利进口含氮硝石,只能依靠国内生产来获得这一重要的战争物资。1915年,帝国液氮厂经过短短九个月便在皮斯特里茨建造完成,新工厂需要招募工人,“工人们从帝国的四面八方来到这里。”克劳斯·维珀(Klaus Wipper)回顾说。最初他们住的是简易板房,“但因为地方上想要留住工人和他们的家属”,于是便建造了“花园城”。
远离都市喧嚣的世外桃源
咖啡喝完了,赖因哈特·莫尔博特提议说带我在社区里四处转转。出门没走几步,我便发现了为什么这个社区直到今天还是那么与众不同:不见来往车辆的街道和街两侧的房屋使得此地在建筑上的精巧别致展露无余。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的外墙与窗板,大门上处处可见美轮美奂的雕刻。“萨维茨贝格在设计上精益求精,无微不至。”说着,莫尔博特随手将一栋房屋外墙上披拂着的玫瑰花叶拨到一边,一扇窗板的撑脚随即显露出来,撑脚顶端装饰着一尊小小的女人头像,“他甚至关注到了这样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
置身社区街道,恍若穿越回机动车的喧嚣还很稀有的1919年。唯一的动静,来自一个正沿着步道吁吁慢跑的女人,和鸟群此起彼伏的啁啾。如果安静意味着幸福,那么“花园城“便是名副其实的福地。
莫尔博特在一片宽敞的空地上停住脚。他面前是一幢十分气派的别墅,“当年这里是厂长经理们的住处。”这位七十六岁的老人说道。在这里,什么人住什么样的房子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小的单元被分配给普通工人,工匠师傅的住宅面积一般为上百平米,厂长经理一级住的则是160平的豪华宅邸。“这里的居住条件有着天壤之别,”莫尔博特说,“但尽管如此,所有的人却生活在同一片区域,这在那个时候是很罕见的。”
“花园城“是个自成一体的小世界,直到今天依然如此。从几栋房屋间分布有小花园的空隙当中望出去,可以远远看到住宅区对面的风景——再没有比这更加鲜明的对比了:一面是正在花圃里躬身采摘西红柿的男人;另一面,地平线上高耸入云的工厂烟囱白烟滚滚,银色的管道在阳光下闪闪发亮:那是液氮厂的所在。但漫步在社区里,你会很快忘记二者间仅有咫尺之隔。
如今“花园城“里只有少数居民还在液氮厂上班。工厂坐落在一个农业化工园内,园区有大约一千五百名员工。在老厂鼎盛时期,每日进出的员工多达9000人次,每到轮班时间,厂区内人流涌动,场面之壮观堪比民族大迁徙。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化肥取代炸药转而成为紧俏物资。皮斯特里茨依靠化肥生产为民主德国的农业源源不断地输送血液。然而蒸蒸日上的化工业却也给”花园城“带来了致命的影响。
“一到晚上,白日里聚积的尘土全都散播到空中,”维珀说。“如果谁家晾在外面的衣服忘了收,就只能重洗了。”他的妻子补充道。日以继夜烟尘滚滚的大烟囱让整个“花园城“的人苦不堪言。“每家每户的房子都灰扑扑的,”萝丝玛丽·维珀回忆道。原本色彩明丽的外墙上全都覆上了一层黢黑的铜锈。“不过我们还是喜欢住在这里,”维珀说,“尽管从园子里摘回来的水果和蔬菜老是得反复冲洗。”
建筑学意义上的瑰宝
居民们在谈起当年“花园城“如何焕然一新时总是滔滔不绝。他们亲自动手参与了修缮改造工作,租户们召集会议讨论如何按照现有的需求来对房屋进行改造,租户委员会全程参与了讨论。也正是在一次类似的会议上,居民们做出了保留”花园城“作为无车化社区的决定,建筑师弗利茨·胡伯特(Fritz Hubert)介绍说。如今,居民们可以把自家的汽车停放在小区外围的一个公共停车场,大家对步行几分钟的代价并无怨言。此外,鉴于维滕贝格当前所面临的高失业率,将房租维持在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也是一个重要问题,胡伯特说。这一切都使得”花园城“即便在今天看来对于年轻小家庭也依然富有吸引力:拥有一栋价格适宜的花园别墅,户外有相对安全、可以让儿童放心玩耍的街道,社区周围绿树成荫。
皮斯特里茨是全德国最大的无机动车辆住宅区,1916年由建筑师奥图·鲁道夫·萨维斯贝格设计建造。其目的是打造一个亲近自然,将福利住宅和功能性房屋集于一体的住宅区,同时又有足够的吸引力留住外来工人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花园城“的居民不仅有老液氮厂的工人,还有从外地迁来的管理层人员,这对当年习惯了不同阶层分区居住的大多数人来说是个新事物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在“花园城“,什么人住什么样的房子有着严格的规定。最小的单元被分配给普通工人,工匠师傅的住宅面积可达上百平,厂长经理一级住的是160平的豪华宅邸。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门外绿意盎然,远处尘烟滚滚 ——“花园城“在建成初始便是如此景象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花圃是“花园城“项目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时至今日它仍是出租房的附带部分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没有机动车喧嚣的幽静街道:在外人看来不同寻常的景象却是“花园城“里的日常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遍布绿植的外墙随处可见,有些人家的大门被玫瑰花丛环绕;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有些人家的外墙上满眼绿意,枝繁叶茂的爬墙虎一直蔓延到顶楼。拥有一栋价格适宜的花园别墅,户外有相对安全、可以让儿童放心玩耍的街道,社区周围绿树成荫——这一切使“花园城“直到今天都魅力不减,成为人们趋之若鹜的黄金宝地 | 图片(局部): © 尤利乌斯·卢卡斯
1997年,居民们自发修建了一个运动场。“这是一项召集了所有居民的集体行动。”克劳斯·维珀回忆道,仅仅用了一个周末的时间,运动场就建造完成。如今这片场地已荒芜多时,沙箱上冒出稀稀落落的青草。“现在的人们都各顾各,集体一去不复返了。”维珀感叹道。
尽管如此,这个建筑学意义上的珍品住宅区还是舒适宜居的,维珀夫妇和莫尔博特一致这样认为。然而内里的破败并不仅仅体现在废弃的运动场上。“新的产权人对房子不大关心,”莫尔博特抱怨说,事实上很多房屋都亟待修缮。不过希望还是有的——“据说新主人已经派出了维修队。”萝丝玛丽·维珀说。她相信,这个老社区还将一如既往地存在下去——至少再活一百年,两百年……
更多链接:
· 百年包豪斯:生活进程的塑造
(https://www.goethe.de/prj/eco/de/wan/21621526.html)
· 现代建筑巡礼:花园城市皮斯特里茨(https://www.goethe.de/en/kul/des/dos/bau/21356390.html)
· MDR多媒体特别节目:花园城皮斯特里茨的百年沧桑
(https://www.mdr.de/entdecke/die-gartenstadt-piesteritz-beliebt-begehrt-bedroht-104.html)
原标题:《皮斯特里茨:始终领先时代一步的“花园城”》
作者:尤利乌斯·卢卡斯(Julius Lukas),自由记者。现居萨勒河畔哈勒(Halle an der Saale)。
翻译:史竞舟
🏡🏡🏡
延伸阅读